五大核武器国家重申“核禁忌”,意味着什么?

■ 专栏五核国达成共识,将使无核国家免于核武器威胁的恐惧,使有限的资源用于应对人类共同的威胁。1月3日晚间,中国、美国、俄罗斯、英国、法国五个核武器国家领导人

  ■ 专栏

  五核国达成共识,将使无核国家免于核武器威胁的恐惧,使有限的资源用于应对人类共同的威胁。

  1月3日晚间,中国、美国、俄罗斯、英国、法国五个核武器国家领导人发布“关于防止核战争与避免军备竞赛”的联合声明。该联合声明指出,“我们申明核战争打不赢也打不得。鉴于核武器使用将造成影响深远的后果,我们也申明,只要核武器继续存在,就应该服务于防御目的、慑止侵略和防止战争”。

  这是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,从国际核军备竞争的现实以及国际社会和平发展的角度出发,共同制定的声明,核心在于重新明确核武器的“威慑性”而非“进攻性”,重新明确国际社会的“核禁忌”。

  中国政府一直倡导“核战争打不赢也打不得”的理念,此次为五国采取共同的行动发挥了引领性作用。在多边磋商过程中,中国推动写入“重申不将核武器瞄准彼此或其他任何国家”等重要内容。

  “核禁忌”并非权宜之计

  在国际社会因疫情而呈现“原子化”的背景下,大国成为国际和平的关键。中国按照此前国际涉核谈判的安排,参与并推动大国核武器政策的协调,这不仅是中国积极构建“人类命运共同体”的写照,也是推动疫情下大国安全合作的切实举动。

  在国际冲突中,人类自“二战”后即没有在实战中使用核武器,但拥核国家比如美国,凭借在核武技术上的优势,长期走威慑型道路。此前,美国政府将“核武小型化”作为未来核武发展的新动向,通过提供核保护,美国可以向军事同盟国提供某种“安全公共物品”,以加强盟国内部对美领导权认同与政治信任。

  而中国一向奉行和平外交政策,严格遵守《核不扩散协议》。不过,随着技术的发展,中国在“核武小型化”以及高超音速运载工具上亦实现了突破。中国有能力有资格参与并推动国际社会“进一步增进核武透明并加强相互信任”共识的形成。所以,中国政府推动国际社会重拾“核禁忌”并不是一种权宜之计,而是为人类安全福祉而履行的大国义务。

  国际社会核武规范长期松弛

  中国、法国、俄罗斯、英国和美国是《不扩散核武器条约》所规定的五个核武器国家。然而,国际社会核武规范与“核禁忌”长期松弛,这使得各大国的战略和战术核武器实现了长足的发展,并成为国际和平的隐患。

  长期以来,俄罗斯以核武器支持其地缘政治战略;英国、法国作为欧陆核武国家,在核政策上受到美国的影响,既寻求核武政策的相对独立性,又不得不受制于美欧既有的权力结构;美国长期奉行“核威慑战略”,并以此推动与盟国在导弹防御、卫星导航、军民两用工业上的政策协调,形成相对封闭的涉核军工贸易体系。

  美国政府通过核武这一“楔子”和“杠杆”撬动现实的地缘、经贸、政治利益,而核武升级所构成的风险,不仅在美国国内产生了激烈的争论,也使国际社会产生担忧。尤其在全球化面临挑战之际,国际社会面临发展的挑战越发突出,大国核竞赛会透支人类疫情下“转危为安”的努力和福祉,改变势在必行。

  将有限资源用于应对人类共同威胁

  长期以来,“核禁忌”仅停留在纸面上,无核国家承受进攻性核武国家的安全威胁。所以,“去核竞赛”“无核化”始终是人类追求的国际正义。“核禁忌”的主要对象亦是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等“关键少数”。

  中国推动国际社会重申“核禁忌”,重塑国际道义和制度规范,将使国际社会“核威慑”实现转向,同时遏制大国实施“核威慑”的冲动。五核国在联合国这一多边对话平台上重申“核禁忌”,声明避免发生核军备竞赛,提倡核裁军和过程监管。这一大国政治共识,是人类进入新年的福音。

  但要真正实现有核世界下国际社会的稳定,使无核国家免于核武器威胁的恐惧,使有限的资源用于应对诸如新冠等人类共同的威胁上没有捷径可走。事实上,只有共建“人类命运共同体”,消除核威胁,避免核军备升级,才是实现国际社会和平与发展的根本路径。

  □王英良(复旦大学博士)